專訪/韋禮安全新專輯《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挑戰全英創作,同名歌夢來的!

專訪/韋禮安全新專輯《I'm More Sober When I was Drunk》挑戰全英創作,同名歌夢來的!

時間飛快的過,上一次跟創作才子韋禮安聊天已經是一年半之前的事了,當時他剛發行全新專輯《Sounds Of My Life》,藉由生活的錄音元素作為創作主軸,大玩特玩各種音效與曲風,並讓所有樂迷都再一次看到他驚人的才華。然而,過了一年,他又帶來了更為挑戰自我的全英專輯《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韋禮安笑說:「或許我就是喜歡衝突,不安於世,挑戰一些事情。」

而在這次專輯之中,韋禮安除了有自己本來就擅長的流行、抒情曲風外,也同時加入電子、R&B、Trap 等不同的編曲,試圖讓音樂更為豐富迷人。而也因為不同曲風所擁有的不同魅力,韋禮安特別強調:「大家一定要按曲序聽完喔!」例如在第一首〈Is It Not Enough〉中,就大玩電子鼓機與 Echo 聲效,聽來沈重,但卻十足展現一個喝醉的人,宿醉的早晨,身不如死的痛苦。到了第二首同名歌曲〈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一開頭就大聲的說:「Night’s still young / Time for fun / We gon’ party till we see the sun」展現出玩咖到了晚上全醒了,擺脫一整天的沈悶,準備好好的大玩特玩一番!韋禮安也說:「音樂的順序就像是喝酒的感覺,隨著曲序,漸漸的進入奇幻世界。」

那麼,現在就拿起一杯小酒,跟著微李安(喂,不是,是韋禮安)一起踏進的音樂奇幻電影的微醺解析中吧!

《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專輯創作過程

Q:這張全新英文專輯計畫在上次訪問的時候,好像就有聽到你有這個構想,想請問是什麼時候讓你決定將其轉為實際計畫,還有開始動工的?

其實很早,我記得在做上一張《Sounds Of My Life》的時候,就有在想要做這件事。但是那個時候的想法格局比較小一些,就想說發個 EP 這樣,但是沒有想到後來就累積越來越多,一看發現好像這個創作量夠發一張專輯了,好像也蠻有趣的,可以讓整個專輯概念「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更加完整,加上可能疫情也有幫助創作,所以就決定發專輯了。

Q:當初在創作這張專輯時,你是如何尋找靈感的?有什麼樣有趣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對!這張專輯看名稱,肯定就顧名思義跟「喝酒」有關,因為這兩年剛好有這方面的一些體驗,所以透過這樣的體驗把它化為創作的靈感。有趣的故事我覺得這張專輯有幾首歌是在半夢半醒間得到的靈感,尤其是同名曲〈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更是如此!這首歌的 Hook,我其實是在夢裡面夢到的旋律,我記得好清楚那個夢的畫面:當時我是喝醉、仆街的一個狀態,在仆街的時候,我就哼了一個旋律,然後在那個街邊有一個籃球場,裡面打籃球的人穿著球衣,跑過來跟我說:「ㄟ,這首歌超 Chill 耶!」然後我就驚醒,我必須趕快把這首歌記錄下來。這首歌的創作過程就是這麼奇妙,我記得當時天還沒亮,結果記錄這個 idea 後,也睡不著了,就把它做成 Demo。

我記得別首歌也有一樣的狀況,但是這首歌是我記憶最深的。也有可能是顯靈啦!土地公或是文昌帝君在打籃球(喂XD)

Q:在這張專輯裡,有哪些藝人、創作者或是製作人對你影響重大?

要特別說哪些人影響很大,我覺得有點難。因為我也是一個非常沉浸在串流音樂平台裡面的一個人,所以像現在很多傳統派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很褻瀆,就是我現在很常都聽「每週推薦」,讓演算法幫我挑音樂,推給我聽。聽的比較多的就是專輯裡面這些元素,算是比較多元,R&B、Urban、電子這樣。所以對這張專輯影響很大的是每週推薦!

但是我想特別感謝兩個人,對這張專輯影響很大。一個是我長期合作的製作人蔡尚文,我每張專輯他都有參與;另一位是我上一張專輯的混音師 Sean 宋星凱,他在這張專輯裡面參與更多,兩位都算是我的 co-producer。他們兩個人給我的幫助很大,阿文哥很像是一個教練,亦師亦友,很多時候我創作的東西,到我自己編曲,我都會想找他討論,有點像是品質管理,讓他覺得說這個好或是更好,他也蠻常會丟東西給我的。我覺得阿文哥,他是一個很資深,從梁靜茹開始第一張、第二張打拼過來的製作人,對於情感掌握非常細膩,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在有些想法上也比我更大膽。比如說上一張《Sounds Of My Life》, Demo 用的 Vocal 或是很多的 Room Sound,比較粗糙一些,他反而覺得可以用,因為最後歌曲想要傳達的樣子和情緒是最重要的,有時候過度的去講求精緻化的包裝,反而會失去那個溫度。

再來就是 Sean 宋星凱,他是一個老外,但是長期浸淫在華語音樂圈,我跟他認識比較晚,但是在想法和音樂品味上,非常的接近,在音樂上真的給我很大的幫助,尤其在編曲上面,這次他給了很多的幫忙,在混音上面,我覺得不用說,就是 Top。

Q:使用外文創作和中文創作,對你來說有什麼樣不一樣的感覺?

我覺得這要回到 Sean 這次的角色,雖然我是讀外文系的,但是英文畢竟還是不是我的母語,所以他有時候給我的幫助有點像是英文小老師,我都會說:「Teacher Sean!Is this OK?」我覺得外文創作上面可以更口語化,或著是在用詞上面可以更直接,相較於中文,歌詞需要更精細的琢磨推敲,才能顯現美感。使用英文可以更口語化,有時候甚至不用在意文法的部份,因為很多口語的東西是不符合文法的。

Q:在這張專輯中,使用了蠻大量的電子和取樣編曲,我想是你在音樂創作上一個不太常見的手法,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你想嘗試做電子音樂的編曲?

我覺得做英文專輯本身就是可以讓我去玩這樣子的音樂風格的機會,也是某一個讓我想做英文專輯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你聽這張專輯,有時候語言真的是會蠻影響到音樂的走向,英文歌裡面很多的旋律翻成中文來唱,就是會有些彆扭,不論在語音學上還是旋律上的咬合度都有差。在創作英文專輯的時候,也不能說自由度完全的打開,但是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邏輯。比如說〈如果可以〉這樣子的旋律用英文唱,我覺得會怪怪的,因為旋律的編排都是去貼和方塊字體,每一個字都是一個音節這樣的語感,所以其實日文、韓文都會比英文更適合。

回到編曲上面,這幾年英文歌就是比較 Hip-hop、R&B、Urban,前幾年就是比較電子,我就想我也想要試試。其實在《Sounds Of My Life》裡面就可以聽到這樣的元素,但是在這張專輯裡面再把它放大,看能把自己 push 到什麼地方,所以在演唱和詮釋上面又是跟以前是不一樣的。這完全符合我的性格,我就是不安於世,喜歡做各種嘗試,而且我就是很喜歡讓聽眾一聽就嚇到說:「這是韋禮安嗎?」所以在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就很期待讓大家聽到這張專輯。

Q:在製作這張專輯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創作的過程其實是蠻有趣而且順的,我覺得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還是用到了很大量我在家裡錄的東西,比如說吉他、人聲這些,比如說:〈U〉這首歌,那個 Vocal 完全是我在家裡面用小的麥克風錄的,所以裡面有很多電腦風扇的聲音,但是當時錄的那個感覺,後來很難重現,所以就沿用原本的,而且後來還有改歌詞,我又回家在小小的麥克風前面重錄幾次。所以最後苦到的是 Sean,他花了超久的時間去修那些雜音,讓聲音聽起來不會太粗糙。

關於這張專輯的情感與意義

Q:這張專輯命名為《I’M MORE SOBER WHEN I WAS DRUNK》 是一個非常強烈衝突的概念,有種「借酒澆愁愁更愁,但愁才是真正的我」的感覺?當初為什麼會選擇用這個名字作為自己專輯的名稱呢?

這一句話,我真的記不太起來。它就是某一天突然跳到我的腦海裡面,然後我覺得這個概念非常的棒。我這幾年非常喜歡這種衝突感的東西,就是這句話講出來,字面上看過去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仔細一想又好像有一個深層的意思。像是「怎麼會是喝醉的狀態更清醒呢?」這句可以有很多的解釋,例如你微醺之後,其實會把更多淺意識裡面或是深層的東西講出來,或是平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武裝,去符合社會價值觀,好像在一個喝酒或是微醺的場合,當你把隱藏的東西釋放出來的時候,大家不會去批判你,因為會覺得你喝醉了,你喝微醺了。那反而是一種自由,有一些真心話,那時候才會講出來。某一方面這也是一種清醒,也是一種自由,講出自己內心在想的事情。

上面是某一個原因,所以當我想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想要用它當做主題。那個時候,我記得同名歌還沒寫出來,但我就是記得我 EP 要叫這個名字或是專輯要用這個概念。希望沒有人做過!

Q:如果要從這張專輯裡,挑一首歌分享給大家,你會想挑哪一首?為什麼?

我覺得,如果現在的話,我會挑 Typo 這首歌,我發現我在做專輯和做完之後,很常去聽這首。我覺得原因是因為這首的編曲,我放了很多巧思進去,在你聽這首歌,尤其是後面的時候,整個建構起來,會聽到很多不一樣的驚喜,比如說前段比較多拉丁節奏這種流行感,到了中後段是 EDM,Drop 之後,整個變成 Trap,聲音都變調。其實是又跟整首歌想表達的情緒很相關,從一個很 Chill 到整個都 fuck up,就是整個人進入一個很糾結混亂的狀態。

歌曲的概念我也很喜歡,〈Typo〉就是在玩一個文字遊戲,比如說英文裡面,你是我的菜,我們會說:「You’re my type.」但是打字打錯就是〈Typo〉,所以就玩了一下文字遊戲:「We’re Typo 這樣。」有點像是自己發明的一個講法。

Q:我很喜歡 “Don’t Show It” 這首歌,一部分是因為我很喜歡 R&B,另一部分是他有種 Chill pop 的鬆弛感,融合起來感覺真的很棒,中後段的Synth整個提升音樂質量,非常的俏皮可愛,想請問你當初是怎麼寫出這首歌?

你很喜歡的這首,原本差一點沒有要發行,是有一次我跟 LINION 在錄 Podcast 的時候,拿給他聽,他說:「蛤!這很好聽耶。」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要拿這首歌怎麼辦,雖然詞曲有一些想法,但是對編曲完全沒辦法。後來許書豪聽完後,他說:「不然你可以編的像落日飛車,有點 Dream pop, Chill pop 這樣。」所以我就去找他們來幫我編曲!這首歌有點像是「韋禮安 X 落日飛車」的感覺。

這首歌有些地方很好玩,例如中間有些 Solo 的段落,當初都是我用吉他彈的,但他們都改成 Synth,也找了一些樂手來幫忙。做完之後其實差不多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只有在混音時,我跟 Sean 有些改編 Outro 的地方,用 Lo-fi 的手法,讓整體聽起來歪歪的,呈現出這個人其實是喝醉的狀態,也為大家帶來一些驚喜,不那麼合理。

Q:聽說這張專輯會有一系列的MV故事,不知道能不能和我們分享解析一下這個故事的重點還有寓意?

寓意就是不要想藉酒澆愁會更好,但是希望需要的人聽完之後去發洩、療傷這樣。MV 的部份,蠻有趣的,我在寫這張專輯的時候,曲序是一個線性的,從早上開始醒來到晚上再去 Party 的感覺。但是在 MV 的部份,導演反而把時間線切碎,因為他認為人的回憶是片段的,在搭配每一首歌的時候,其實是不同時間點,直到看完所有才會拼湊出完整的畫面。

更多音樂專訪:

By Mr.生活扉頁

Hello~大家好=)我是站長Mr.生活扉頁,歡迎大家常常來這裡逛逛、聽聽音樂、看看故事、認識電影,也祝大家能在這裡找到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喔=)

3 thoughts on “專訪/韋禮安全新專輯《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挑戰全英創作,同名歌夢來的!

  • […] 《LINK》專輯很有趣的是整張專輯以卡帶聲響作為一個出發點,就如同韋禮安曾寫的《Sounds Of My Life》透過不完美的噪音感,來呈現出真實自我的生活以及與兒時音樂記憶的連結。A-Lin 在採訪中說到:「我們三位(A-Lin 及兩位專輯製作人)年輕時都有經歷聽卡帶的年代,所以整個專輯都穿插了很多 Casette tape 的質感,還有那些聽卡帶時的不完美噪音,但我們就是喜歡那種不算完美卻特別有味道的質感。兩位製作人 Derrick 跟 Fergus 還刻意找來幾台卡帶 player、Vinyl player、Tape machine 把很多分軌作處理。但是不要誤會,我們並不是要做一張復古的 Album,而是一張可以回憶小時候、拾回我們當時是如何愛上音樂,好比在浴室自己唱歌這麼自然的那股初心,串起關於成長,回憶和生命的連結。 」而除了透過卡帶式的錄音質感來呈現外,在專輯曲序製作上,也透過許多 Intro、Interlude 與 Outro 來做穿插,來呈現出回憶與音樂的交織,顯現出自己的音樂記憶與故事,當聽眾按下播放鍵的那一瞬間,就彷彿穿越時空來到了 A-Lin 的記憶之中,或許不像現在可以自由地切換歌曲、自由的選擇想聽的作品,但是順著一聽,也能從中發現許多驚喜與樂趣。 […]

  • […] 全方位創作歌手蘇珮卿經歷抗癌後,帶著全英文創作專輯《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回歸樂壇。也許有些人會對蘇珮卿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早在 2017 年時,蘇珮卿就以首張專輯《我們都是寂寞的》入圍第 29 屆金曲獎最佳新人。古典音樂出身,畢業於美國音樂名校北德州大學,將各種音樂元素如爵士、搖滾、EDM,甚至是印度音樂等,完美與電豎琴結合,造就出的獨特風格,便是蘇珮卿的一大特色。 […]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