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珮卿談全新專輯、經歷大病後的生命故事與反思

專訪/蘇珮卿談全新專輯、經歷大病後的生命故事與反思

「我覺得人都會離開,總有離開的那天,但這些歌跟愛,還有人跟人之間的東西會被留下來的。」

全方位創作歌手蘇珮卿經歷抗癌後,帶著全英文創作專輯《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回歸樂壇。也許有些人會對蘇珮卿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早在 2017 年時,蘇珮卿就以首張專輯《我們都是寂寞的》入圍第 29 屆金曲獎最佳新人。古典音樂出身,畢業於美國音樂名校北德州大學,將各種音樂元素如爵士、搖滾、EDM,甚至是印度音樂等,完美與電豎琴結合,造就出的獨特風格,便是蘇珮卿的一大特色。

2020、2021 年,正當世界被新冠疫情籠罩,蘇珮卿罹患上了癌症,開始了她的「抗癌冒險旅程」,這趟旅程有黑暗,有痛苦,但最重要的是愛。這趟旅程也讓原本已經放下音樂的她,意外回到了音樂的懷抱,蘇珮卿將靈感視為上天給予的禮物,也想透過歌曲溫暖所有有相同經歷的人。

《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未知的冒險旅程,從黑暗到痛苦,所有正面與負面交織的矛盾,再到被愛溫暖及治癒。《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 11 首歌首首精彩,蘇珮卿利用不同音樂元素模糊音樂界線,有爵士、電子、民謠、搖滾,充滿實驗性的音樂完美融合,造就出屬於蘇珮卿無法被定義的獨特風格。

蘇珮卿分享這陣子的音樂生活及全新專輯《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

  1. 最近在聽的音樂

我去年一直聽的專輯是 The Smile 的,Radiohead 出來組的樂團,他們這張專輯我很喜歡。去年 11 月非常地幸運,我剛好去紐約,有看到他們的現場演出。最近非常喜歡的新作品是 Manchester Orchestra 的音樂,他們最新的專輯我很喜歡,這幾天都在聽。

  1. 哪些作品影響了專輯的製作

我覺得 Radiohead 的音樂對我創作影響很深刻,還有我剛剛沒提到的 Joni Mitchell。我覺得 Joni Mitchell 對於生活的敘述…把生活的故事全部寫進歌裡,我覺得應該對很多創作歌手影響都蠻深的,她對我來說也是影響我創作很深的音樂人。

  1. 這張專輯的創作理念

這次的創作其實是沒有經過什麼思緒的,基本上就是我生了一場大病,大病痊癒後也不知道會不會繼續做音樂,那時候就想說好好過生活。後來治療一年多,身體也變得比較健康後,就開始突然寫了一堆歌。這些歌其實沒有太多預設立場,也沒有想太多,很像是寫日記的感覺,在很短的時間,一首歌一首歌吐出來。寫完的時候我自己看詞曲,這張比較特別,蠻多都是詞曲一起寫出來的,連歌名都有。寫完之後我這樣看歌名,覺得有一張專輯的雛形跟概念出來。所以這張反而是,不是因為想要說一個故事而去寫,而是經歷了一個重大事件,然後就有這張作品了。

  1. 在生病的過程中有試著記錄什麼東西嗎?還是等一段時間後才去回顧這段過程?

我有寫日記,但我的日記真的就是記錄當時每一天的狀況。音樂我幾乎是完全放下的,一方面是沒有時間,因為身體狀況很不穩定,也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身體變得蠻糟的,所以也沒有太多心思去想要做什麼音樂,那時候就只想把這件事度過。但是我有寫日記,所以我覺得當時真的是在感受生命,還有身體不舒服帶來各種感受跟改變。我記錄的時候也沒有特別去想未來可以變成什麼東西,但歌真的就是事後,我覺得我都走過了,我回頭看這些感受,才慢慢變成音符,被寫出來。

  1. 專輯嘗試了很多元素,怎麼會想嘗試這些東西來表達呢?

我覺得這張專輯非常衷於我當時寫下的狀態,我自己的音樂背景也比較特別,我是古典音樂出生,以前玩很多爵士、世界音樂、印度音樂。一直到有點誤打誤撞進入獨立搖滾音樂圈,所以其實這些元素一直都在我的創作裡。製作的時候也沒有特別希望呈現出什麼樣子,就是 2020 以前,得知自己生病的心情,非常日常的一天,突如其來地掉入一場冒險跟黑洞。所以專輯前半段有些歌曲,可能實驗性色彩跟黑暗,有一些比較終結的東西。我寫的時候大部分的編曲就都在 Demo 裡了,因為故事講得這些畫面,我覺得我的創作不只是詞跟曲。我們所謂的「曲」就是旋律,但可能從小學音樂,對我來說「曲」是包含編曲或是某些樂器的色彩,所以大家常常聽到的 Bass 或是一些線條,可能都是我寫的時候就都在裡面了。

  1. 專輯編排上如何銜接或融合歌曲之間的差異性

其實這張專輯還蠻渾然天成的,那時候 Demo EP 大概 10 幾首歌,聽的時候就有一個故事的脈絡。聽完之後就覺得這是一個從掉落黑暗,然後慢慢找到一些正面的東西,最後是被愛包圍的故事。其實線條很早就出來了,有些歌曲剛好歌名跟前後每個段落的呼應,我們在歌曲秒數和起承轉合上都有蠻多巧思放在裡面的。比如說第一首歌,它其實是一個 Demo,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辦法錄它,它就是一個我手機裡的片段。我們讓這首歌接著〈Involuntary Advemtures〉非常緊湊,其實也有架構一個突然被綁走的畫面,突然被帶到另一個世界的感覺,好像被丟到一個跑步機上一直往前跑,不知道在冒險什麼。我們在畫面上做了很多巧思,希望故事線可以說得更有感覺。

  1. 創作這張專輯時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我其實沒有特別覺得我一定要回到音樂圈裡面,就是繼續我的音樂生涯。因為我一直覺得,雖然從小就學音樂,一直都在音樂裡,也不會做其他事情,但我覺得我好像在這個領域裡沒有特別地成功。所以生病的時候,我也覺得好像可以放下不用繼續,可以做別的事情。這些歌出來的時候,我用旁觀的角度聽,我真的太喜歡這些歌了,我覺得它跟我有一種好像很直接但又沒有很直接的關係,這種感覺很微妙。覺得這個東西很值得被做下來,做成一張專輯的時候,我的心情有一點點複雜,已經變成像是一種使命感。不是我想要做一個作品來讓大家看到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音樂,我覺得我已經放下這些事情了,反而覺得老天爺給了我很多靈感,給我這麼多歌,是一個禮物。那就好好的把它做出來,希望可以感動安慰到一些人。這張專輯對我來說,是給世界上正在經歷這些事的人,一個很大的擁抱。我覺得也是要讓大家知道,即便經歷黑暗,面對死亡,最後你還是會感受到很多愛。

  1. 創作這張專輯時難忘的回憶

我們錄音大部分都是在疫情期間,好幾次三級警戒,連去錄音室都是一個風險,還好我們的團隊蠻小的。但專輯最後一首歌有一個大合唱,就請大家用手機在家裡錄,我覺得也蠻意外的,構成一個很年代感疫情時代下的作品。

  1. 從專輯裡挑一首歌,可以是最喜歡、最有意義,或是最能代表這張專輯的一首歌

主打歌〈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我覺得不同時期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以目前來說,我覺得〈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最能代表這張專輯,因為我覺得這張專輯記錄了人生的樣子,歌會永遠被保留下來,就像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產生的火花,或是一些很美好的東西,會用某種方式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可能對我來說,我生命中所有留過的人真的都活在這張專輯的音符裡,我覺得我人生裡遇到的每個人事物,都造就了這張專輯的每個音符。「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這句話的確是跟很多很多人說,是這張專輯想要帶來的。封面也有這個意義,我覺得人都會離開,總有離開的那天,但這些歌跟愛,還有人跟人之間的東西會被留下來的。

  1. 專輯封面的巧思

它跟這張專輯一樣是莫名其秒發生的。我那時候回家翻到這個底片相機,裡面還有一卷過期非常久的底片,我們就拿去亂拍,就拍出這張照片了。所以這張照片其實沒有後製,我看到就很喜歡,我覺得模糊的狀態很像是我們總想留下來,但人就是會離開。有一些可以代表專輯的意義,就很直覺地拿來當封面。

  1. 為什麼會想做英文專輯

我也覺得蠻有趣的,我創作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用英文,蠻奇妙的,因為我在家裡跟先生主要是講英文。我中文也很好,我也會寫中文歌。治療期間我的日記是中英都有寫,但我做夢都是英文,很奇妙。這些 Demo 出來的時候都是英文,我也沒有想特別去改它們,就變成一張英文專輯了。

  1. 未來的計畫

我還沒有想得太遠,我專輯裡有一首歌叫〈Take It One Day at a Time〉,就是一天一天慢慢過,好好的活在當下。我目前有一些小巡演的規劃,我把它叫成「專輯導聽分享」,我也是想用這張專輯走進人群裡,我們會全台到處跑,跟大家分享故事,唱唱歌。這件事目前對我來說很感動,可以這麼近距離感受到每個人的感動,對我來說意義很重大。所以如果未來有什麼規劃,我會很感謝這張專輯帶著我走走看看,認識這麼多人。我的確蠻希望可以往世界走,去更多地方演出。我也想花時間去美國,去年的小巡演對我來說是很美好的經驗,那時候專輯還沒出來,我就帶著這些歌,現在專輯出來了,我就蠻想再回去做演出。也希望可以藉由這個認識更多音樂人,拓展更多舞台。

經歷病魔,退去一切,《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回歸了創作的本質,記錄了內心變化,也透過音樂分享了關於愛的故事。如同蘇珮卿說的,人總會離開,但歌會被留下來,所有我們愛的人,之間的點點滴滴,所有好與不好的回憶,最後都會化為音符活在歌裡。《You’ll Live Forever in My Songs》跳脫生死,用音樂告訴你,原來愛真的可以戰勝一切,原來愛真的可以是一個解答。

如果你覺得很難過,我只想要你知道,你會永遠活在我的歌裡。

By Agnes Lu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Mr.生活扉頁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