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 Catchplay 上看完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三集、第四集的直播,在這兩集中,開始把整場戲的熱度開始提高了,將前面兩集所鋪的情緒開始漸漸延伸,漸漸打開,也很直接的在劇中穿插了很多我們所看到的媒體亂象和在這個社會上我們所遇見的衝突
在版主的腦海中,除了對於精神科病患的痛點極有感觸外,也對關於記者、人權有些反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心得 媒體反思
在影片中,最讓版主覺得無奈的是,當李大芝跑去跟應思悅說:「我問過我們主管了,他們說就算我們不報,別台也有。不然給我們採訪應思聰。」看到這裡,有時候真的會覺得這個社會會亂,或是很多人會被污名化都是被刻意引導及操作的,這種交換利益並不會只出現在媒體上,而是整個社會大部分的產業都是如此運作,只是媒體這樣的運作,有時就是以別人的痛苦、受傷為謀生、賺錢工具,為了增加點閱率及收視率,而不惜去追問、去採訪別人,無論對方有無意願。就像在中間有一幕演到李家夫妻一起出來為李曉明賠罪,由警方護送,並且召集大批記者來到現場,這時記者在問的卻是:「你們下跪是不是有人指導?」「下跪不能換回九條人命」的確,這些話都對,但從來都不應該由記者、媒體來發問,也不應該由記者來採訪、追蹤和攻擊,因為人殺人、人害人,這是兩造之間的事,法院自有評斷。社會案件我們的媒體應該要有更多的關懷和理性的報導,而不是如嗜血的禿鷹一般,不斷的扮演譴責和審判的角色。這點在第十集的片頭開頭也有出現,關於陳昌命案,標題下了「狠殺二人,陳昌冷血笑(忘記完整的了)」我們台灣的媒體常常會在新聞下標時多出很多主觀意識的用語及一些綜藝化、情緒化的字眼,讓整件重要、悲傷的事,有時變得過於想要激化別人的情緒,而沒辦法有效率的討論和解釋。


還記得鄭O嗎?我們來看看標題吧
- 鄭O父母:兒沒事就宅在家沉溺格鬥電玩捅人當Game
- 鄭O:平常愛玩殺人遊戲,網友嘲:我玩大富翁,一樣沒錢!
- 鄭O愛殺人電玩!XXX:會把虛幻的刺激情節帶到現實
- 【捷運殺人】鄭O瘋電玩 英OO盟與神OO塔
當時新聞媒體寫出了很多這類型的標題,不斷的想告訴大家打電動很恐怖,殺人電玩會讓小孩走上歪路,而卻忽略了其實一個精神病患背後可能擁有更多的淺在因素。另外,若要深刻討論電玩與殺人或是電玩對於人的影響,也是可以好好討論,而非以這種娛樂性標題、網友回覆來作為標題。而這也只不過是其中一篇報導,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其實每天都在上演一樣的事情,每天新聞都在寫著一樣的標題,將很多該嚴肅的事情變得很不嚴肅,該重視的事情變得很隨便。不過順帶一提,自 2018 年 1 月 19 日,打電動成癮的確已經被納入 ICD-11 精神疾病診斷守則之中了!
版主很喜歡前一陣子紐西蘭總理處理恐怖攻擊事件的態度:「惡人尋求惡名,我們紐西蘭不會給他任何名聲,我們絕不會說出他的名字,我們更該多關注受害者。」在這個社會上,的確我們需要錢,需要名,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壓力及痛苦,然而在社會上找一個公審對象,並不會使整個社會都得到真正的解脫,也並不會使我們的生活好過一點,這不全然是媒體的錯,更多時候,閱聽人自己也有責任,當我們不去制止媒體,不去抵抗媒體,這樣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每天各種光怪陸離、腥羶標題,OOXX,驚呆了就會一直出現,讓每個人的心都是浮的、恐懼的、激動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心得 人權、社會反思
另外讓版主看了覺得非常掙扎的是吳慷仁飾演的王赦律師在跟李大芝說話時,他的激動、盼望和渴望,雖然可能看起來他是極力的想說服李大芝來跟著父母親好好過生活,希望能一起找出哥哥所犯下錯的原因和預防的方式,然而一個人權律師或是在意人權的法扶刑事律師可以干預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多少呢?看到這一幕時,版主一直在想,這樣真的是對的嗎?律師所在意的正義真的是正義嗎?找出真相對於加害者或是被害者家屬真的是重要的嗎? 因為其實他們都是受到這個人所傷害的人們,很多時候,他們渴望的只是一個依賴的出口,而非理性的正義邏輯。
劇作家大衛馬麥特:「正義女神也是聾子;問題在於就算正義女神真的相信她沒有看到人與人的不同但她的眼睛其實還是接受了許多資訊。而且一但她的腦中形成了某個印象,那個印象就會對於她進行的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
引述自《不平等的審判》

這在主張廢死的李茂生教授臉書上針對小燈泡事件也曾說過:「問題是出在社會結構的改變,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就會找比自己更弱勢的對象下手,例如幼童,所以當應該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然未來這種隨機殺害幼童的案子發生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台灣向來自詡治安良好、民風善良,但是出現這種女童被無故殺害的案件,的確就像是臉上被打了一記耳光,民間的憤怒也在尋找出口。」得到了一個出口,就抓著不放,因為若放了,人將無依無靠,又要再次陷入未知,可是真正重要的卻是改變社會結構。不禁讓版主想到曾經在外科跟診時,老師問我說:「你知道人最怕什麼嗎?」我說:「未知。」人其實不怕死,不怕病,不怕痛,不怕餓,因為在這些的背後,人怕的都能回歸到未知,死後去哪?病了會不會死?所以解決未知,或是給予未知一個答案,永遠都是最即時也最令人安心的辦法,但不代表是最好的辦法,然而這個世界在尋找的也不過是一個平衡,因為沒有對所有人都最好、最棒的方式。
我們一般都是根據極端有限的證據就直接跳到結論。這個在我們腦中自動進行的過程,稱為系統一,會根據擺在眼前的正確事務,馬上就設定一個場景,並且跳到一個關於受害者的結論,而不去思考我們可能漏掉什麼。不確定性或疑問都不會被當作一回事。
引述自《不平等的審判》
有時候,我們會有比較慎重而經過努力的心理過程,稱為系統二,來推翻一開始的印象,並提高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人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出現一個頭尾一致的故事,而一致性會決定我們對於衡量結果的信心,不幸的是,如果我們只有為數不多的或是不強的證據,就很可能變得過度自信

我們與惡的距離演員名單:
演員 | 角色 | 簡介 |
---|---|---|
賈靜雯 | 宋喬安 | 品味新聞台編輯主管,劉昭國的妻子 |
溫昇豪 | 劉昭國 | 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宋喬安的丈夫 |
吳慷仁 | 王赦 | 為死刑犯辯護的法扶人權律師,丁美媚的丈夫 |
周采詩 | 丁美媚 | 家庭主婦,王赦的妻子 |
陳妤 | 李大芝 | 品味新聞台編輯 ,原名李曉文,因為哥哥李曉明的事件,媽媽強迫改名。 |
洪都拉斯 | 廖紐世 | 宋喬安的同事,品味新聞台製作人、採訪組主任。 |
曾沛慈 | 應思悅 | 創業青年,應思聰的姊姊 |
林哲熹 | 應思聰 | 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悅的弟弟 |
林予晞 | 宋喬平 | 精神科社工師,宋喬安的妹妹 |
施名帥 | 林一駿 | 精神科醫師,宋喬平的丈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