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人生裡,我們總是在面對相遇與離別,不論對朋友、家人、陌生人都是如此,幾次的擦肩而過、幾次的交談,都一絲絲的牽起每個人不同的際遇、生命與成長。在今天參加完英國北歐台灣影展台南前導場〈慢別,再見是為了再相遇〉後,這樣的感受更是強烈,也更是相信人之間的情緒是不需要言語即能傳達與共鳴的。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月亮 樹》
在參加今天這場活動前,或許是因為職業的關係,每天總是面對人的生死離別,看慣了太多瞬間,也時常告訴自己不能讓這些瞬間影響到自己的工作。然而在放下第一部蔡明亮導演的《月亮 樹》後,一股「不可理所當然」的情緒湧上心頭。在〈月亮〉篇章中,蔡明亮導演透過鏡頭紀錄了從 23 歲即半身癱瘓的知名歌手李珮菁的復健與日常,看似平淡且一般的生活,卻在最後鏡頭帶在她身上,吟唱著歌曲〈我愛月亮〉時,情緒瞬間的爆發與衝擊。
在歌詞中不斷透露著自己願意成為月亮照亮著別人,願意帶給他人幸福與美滿,然而相對於自我的殘疾,卻只能由他人來照顧,由他人來代勞。在那最為巔峰的事業高峰時,她所面對到的不單單只是身體心靈上的受苦,更是在自己的人生裡錯過了許多風景,而在這樣的時光下,她仍然不放棄的每日復健,在影片最後的題字上寫下:「我在最近兩年,終於有了知覺。」展現出人的堅韌與挺拔,光輝與燦爛。
第二篇章〈樹〉中,影片完全沒有任何的對話,只有一位演員獨自的走著、看著、思考著,而他不是別人,他是演業界的長青樹 —— 常楓。畫面一開始從開門開始,一直不斷地經過門縫,讓大家看見他的身影,接著走到昏暗的走廊,旁邊的們也全都開著,透露著絲絲光芒,在當下,我想這或許想暗示著人去樓空的寂寞以及開門探尋回憶的渴望,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先生最後來到了一片榕園,望著榕樹,玩弄著樹木的氣根,便漸漸離開了鏡頭,最後題字:「越老越漂亮、越瀟灑。」在經歷人生的總總後,雖然人事已非,但卻也使人有了不同的生命與意義。
呼應著整場的標題〈慢別,再見是為了再相遇〉,人從一出生就在學習別離,我們開啟了一道門,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卻也必須與過去的舒適圈分開,與過往的人事物離別,直到最後,可能以各種形式再相見,可能是同學會、可能是一場夢、可能是臨終時,然而無論如何,生而為人的幸福或許是在離別中才能體悟,一次次的離別,一次次的內省,一次次的成長,並終於永恆。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椅島》
第二部〈椅島〉也是寓意深刻,我想不同人看會有不同的情感與收穫,而我從中感到最深刻的是「破壞與完美」。影片大綱是一個巨人住在一個充滿椅子的島上,在這座島上他會用盡其極的來維持椅子的正與規律,不論是要破壞房子還是什麼手段,然而在一次的風災過後,椅子倒光了,所有的一切都面目全非,然而卻在此時,場景亮了,巨人發現自己手上保護著唯一一個正的椅子,卻發現其實整座島都是歪的,最後一張椅子也倒下了。
當時我就在想,其實人生也是如此,我們在醫療現場,有多少家人不捨別離,或是害怕外界的眼光,而要求去做許多延長生命的事情,然而這些行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正確」而是在要求、學習「社會上的完美」以對於傷者的「矯正與迫害」;然而當自己跳出來或是以旁觀者角度來看時,就會發現我們其實都是站在一個歪斜的世界上面,去調整一個自己為「正」的事務,但其實我們沒辦法也做不到,唯一能掌握的只有自己手上的一個。這部影片短短六分鐘,卻讓人在寧靜的音樂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內心風暴,不斷提醒著自己,離別社會、離別價值,是一件多麼困難,卻又重要的事情。
英國北歐台灣影展法蘭為其創作主題曲〈慢別〉
在台南前導場的最後,請來了歌手法蘭為大家唱歌分享她關於離別的故事與看法。而在全新創作的主題曲〈慢別〉中,透過挪威語、冰島語、瑞典語等不同語言說出:「你好嗎?」、「你還在嗎?」,傳達出了在疫情時代裡,我們快速經歷生離死別以及遠端的虛擬冰冷中,那絲絲溫暖。一句問候,是相見也是別離,是相遇也是再見。
更多關於英國北歐台灣影展
英國北歐臺灣影展,由前行之島團隊策展,渴望讓臺灣未經思想審查的電影被全世界看見。臺灣電影自由的敘事方式,時常顛覆華語電影愛好者的想像,並帶給觀眾驚喜。透過經典和新獨立電影來展示臺灣獨特的聲音,這些活動也為臺灣影人提供機會,向北歐和英國發行商展示他們的作品。
[…] 雞湯與意識形態將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正式播放,更多影展資訊請洽女性影展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