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吳懷珏
「日常的生活總沒有辦法擺脫政治的綑綁。」這個旁白,對導演梁英姬而言,是多麼沉重的一句話。
梁英姬的爸爸與媽媽都是在日韓人,濟州四三事件利刃般地劃斷他們的童年,傷口如同當時染紅的江河汩汩流血,遊魂似地逃到了大阪,成家,然後將希望與子女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朝鮮人民共和國。從小受朝鮮愛國教育的梁英姬開始抵抗,乃至離家後,以《親愛的平壤》(2005)一作講述三位哥哥被當成金正日的禮物「送回」朝鮮生活的故事,在隔年被朝鮮政府禁止入境。梁英姬沒有放下攝影機,她在《再見,平壤》(2009)用姪女的角度述說,朝鮮特殊的政治體制下人民的生活又是如何,以日常帶出批判。她也將大哥被送至朝鮮後罹病的經過轉化為劇情片《應許之國:雙重人生》(2012)。她在近幾年,發現母親得了阿茲海默症,便回大阪照顧母親,一併拍攝了《雞湯與意識形態》(2021)。
雞湯與意識形態影評:
片名的雞湯,是梁英姬母親的拿手菜。她隨同母親以及新婚的先生,在菜市場採購青森的大蒜與附近農場的雞隻。母親俐落地把雞肚子塞滿了大蒜,好好地熬煮四小時。日本的食材,韓式的煮法,而媽媽說著流利的日文,在榻榻米上唱著濟州島的歌曲。雞湯的味道如此濃郁,媽媽說,其實煮半小時就可以了,但總覺得燉個四小時比較入味呢。或許國族的意識形態在晚年可以輕輕放下,而煮食作為家人之間的連繫,是萬萬不能妥協的呢。母親的失智症彷彿是社會創傷事件被淡望的隱喻,母親想不起受難者親屬的名字,而受難紀念碑上更遍尋不著這些人的踪跡。母親從一開頭的「我都記得」到疾病惡化之際,已無法回憶過往,甚至難以辨識女兒憂心的探問,記憶一天比一天更為稀薄。鏡頭前的母親,或許也不知道握著攝影機的女兒為何流淚,而女兒,大概也在底片與母親零散的記憶中,努力尋找她的哀悽。
雞湯與意識形態將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正式播放,更多影展資訊請洽女性影展官網
